「野火集」一個非常熟悉的名稱,隱約出現在回憶中的中學課本。在我因車禍休養的寒假期間,一本於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出版的野火集,就這麼地被我在家中的書櫃拾起。

「野火集」是現任文化部長「龍應台」女士於民國七十四年將投稿於中國時報副刊「人間」的數篇文章,加上精選幾篇讀者的來信,綜合而成的一本「社會批評」集著。同時也是龍應台的第一本著作,其書在尚未出版前早已因為這些文章在報紙上「敢說」的風格而引起軒然大波,為仍值戒嚴的台灣社會投下一顆震撼彈。

IMG_3620.JPG

翻開的書頁,那窮勁書法筆下的「野火」著實令人感到它的熱度

書名 : 野火集

作者   : 龍應台 (現任文化部長)

出版社 : 圓神出版社

出版日期 :   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初版

本書年代   :   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   一五六刷

TAAZE二手書 : 點我前往

IMG_3613.JPG

第一百五十六刷、八十一年十二月出版的野火集

IMG_3626.JPG

書本背面有著龍應台當時的照片呢~

這些社會批評的作品在當時民風純樸,甚至有些「曲學迂腐、附會古法」的時代環境可以說是相當辛辣火爆,但以我們現在的普世價值來看,許多觀念其實早已是理所當然的。不過,我想野火集我仍舊推薦的原因主要不是因為書中對當時社會現象的嘲諷,而是學習作者縝密的邏輯論述,讚賞她的大無畏以及挺身而出的勇氣,傳遞當年竄起的野火,使後世讀者更能以智慧去解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

三十年前的火苗是「橫向」燒醒了當代人的覺知,但殊不知在我此刻下筆之時,就已經是引著曾經的野火「縱向」穿越時空,延燒至此。身為一個業餘寫作人士,雖名不見經傳,但當下的我了無心愧地將這把火重新點燃,盼其依舊野火燎原。

以下我會針對書中的幾個篇章綜合彙整,並萃取出自己的個人感想。首先是從最近我們的「教育」開始談起,教育中又分成兩個部分「教育制度」與「獨立思考」;接著再提及如今依舊翻騰的環境議題,了解三十年來環境議題如何困擾著我們;第三則藉由環境來延伸至民族文化層面,探討文化是如何的影響我們台灣的生活;最後則總結我們如何將火把有意義、不製造亂象的傳遞下去。

教育 – 源自書中章節「機器人中學」、「幼稚園大學」

先從離我們最近的「求學生涯」開始談起,狹義來說,指的就是我們從國小一路上遷至高中、大學、碩博士的「求學」。仔細回想,用心觀察,我發現至今兩個問題依舊存在 : 「個人缺乏理性邏輯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有改善但仍舊僵硬的教育體制」,相較於以往戒嚴的「管訓時代」,現在當然是相對在「表面上」開明的沒錯,但台灣人民的價值觀中,僵化的教育制度有如慢性病一樣,仍然一點一滴啃蝕著曾經光宗耀祖的台灣經濟奇蹟。

教育制度

在多元開放的台灣,現在教育所受的影響已不是源自於書中提到過去的「政府」介入,真正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我們現在的消費者「父母」。很感謝我的爸媽基本上在我努力爭取過後,中學六年我能完全不補習,很自主的選擇自己學習的方式,況且認識我的更是知道我是鮮少不為了考卷而準備,只為了自己想要的學科或學問孜孜不倦的「問題學生」。

現在的學生多半還是被教育制度所遷就,許多中學生為了考上理想大學無所不用其極的應付考試題,卻未曾了解真正所學為何?應用何處?為何而學? 只能一昧被許多老師驅策向前,盲目衝向大學;然而考上大學後卻很少有人能教這群學生應該怎麼好好去「大大的學」,因為在經過六年荼毒式的中學教育後,許多的學生早已忘記如何真正的求知。使得許多大學教授只能搖頭,直言要我們拋棄高中的罐頭學習,說到這裡,教育體系和邏輯不但不連貫,還相互衝突啊。

但往回推,這也不是一個當初懷抱春風化雨、杏壇留芳的教育者願意的「同流合汙」,但有鑑於家長容易以自身的觀念去「迫使」教育單位和教育者必須注重成績,將來才能讀書登科及第、事業出人頭地。從未深入的思考「學習」的原因和本質,只是愚昧的以自身的家庭觀念、產業經驗去型朔一個自己的小孩應該如何被教育的方法。倘若如此,按照這種邏輯,是否下次去汽車保修廠時,也要勞煩這些家長出面指引一下技師如何修車囉? 

過與不及啊,家長和教育者理應是雙向尊重的溝通,而非以家長「付錢是老大」的片面觀念來單方面硬性指揮前線充滿抱負卻只能力不從心、萬念俱灰的優秀教師;家長可以和老師更多的溝通和討論,提供自己的想法沒錯,但也不能輕忽老師教育的專業以及該學校獨特的校風。教育制度,在龍應台所處的時代是被政治權威所把持操弄;而現在在民粹的寶島上,我們則是被自己給玩垮的。

獨立思考

而從上述的教育制度遺留下來的疤痕就是「盲從」兩字。很可惜,至今這個問題,有一部分人仍舊無動於衷,另一部分人則適得其反,以自我為中心,過度毫無邏輯章法的隨意批評。不論是「盲從」還是「自我主義」都非正道,在這裡我以自身在大學的「學習經驗」作為切入,再來引導至「究竟大學或學習的本質是什麼?」

透過書本和回顧歷史,我得到一個觀念 :「學習」是唯一人類在物競天擇中得以生存的方式,你不學,自然而然這天地不仁的世界會淘汰你。曾經有幾位學長和睿智的長輩和我說道:「來大學是要學習『獨立的邏輯思考』和『人際相處』」。簡而言之,稱約「做人處事」。

以我自身為例,大學系所基本的畢業門檻我會顧及,但除此之外,我並不會特別為了成績去念書或對分數錙銖必較。有興趣的科目或技能,如企管系本科的「職場溝通學」、「Design Thinking」、通識的「工程與文明」、機械的「工廠實習」、機車研究社的「機車維修保養」…等各種軟硬式的知識或技術,只要有助於我完成目標或夢想的一律專心研究,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此外,面對各種問題,一定追求真相,正所謂「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不會只單單相信一本書、一段話或一個老師,必定多方交流求證,我想這種精神也正好是機研社教給我最重要的資產吧。

除了「能力」上的學習,在大學的人際學分,包含社團、伴侶、同儕、朋友…等更是磨練的重要課堂,不論如今發展如何,有的遠走高飛,有的依舊在旁,我至今仍感謝這些曾經或正在幫助我成長的人事物,都讓我變得更懂得與團體、與人相處,同時也更認識自己。

以上,從書中的「機器人中學」和「幼稚園大學」兩個提及教育的篇章,比起討論文章中的正反觀點,我更願意因應2018年所處的時代,以自身的見聞為例,同時輔以更深更遠的思緒延伸,來與大家分享更多點滴。其實「盲從」或「自我中心」都是我們可能會犯的錯誤,而教育的本質正是「學習」,透過教育學習獨立思考,並與他人一同有建設性的討論,追求真相,透過每個人不同的觀點來拼湊出最客觀的事實全貌,讓彼此都能成長進步,我想這才是學習的本質吧。

環境

第二個主題則是「環境」,來自章節「生了梅毒的母親」、「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正眼看西方」。當然,這幾個章節不完全都是在討論環境,只是或多或少涵蓋環境這個主題,但在此我以環境做為引子,接著做一些簡述,最後再勾勒出這些章節的本意,甚至延伸至自己消化後的「文化省思」。

那個時代的環境保育遠不及如今依舊空汙紫爆、河川混濁的台灣,可想而知當時作者嘶聲力竭的文字陳抗是多麼必要的強心針,沒有龍應台,沒有當時慢慢出現的消費者基金會,沒有那些為了這片土地真正關心的人們,現今可能我們所處的家園會是更加滿目瘡痍。

文中提及,為了追求「經濟發展」我們竟將珍貴的土地毫無節制地糟蹋,處處是隨意傾倒的垃圾廢水,造假的奶粉,各種填充化學毒物的食品…等罄竹難書,這些敘述當我一一瀏覽,才漸覺我們如今狗屁倒灶的黑心勾當原來三十年情就已如此倉狂的充斥,雖然現在早已有所進步,但近五年叢出不窮的各類報導實在還是令人汗顏。

作者在文中一處寫到 : 「有哪一門『學問』比『生活』本身更重要呢?」的確,如果辛勤工作換來的報酬是吃不到新鮮的食物,吸不到乾淨的空氣,享受不到安全舒適的生活品質,最後還可能因為各種癌症養病餘生,那這一切又是何苦呢?又是為了什麼打拼呢?

龍應台在最後勉勵各位,至少這位「病重的母親」仍然存有一絲希望,在你我可行的生活範圍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看到走道上的塑膠袋,就順手撿起;亂丟菸蒂瓶罐前,停頓思考三秒,還是收回來吧! 如此,才可能為這位母親盡份應有卻遲來的孝心。

文化

延續前兩段的最後一句:「又是為了什麼打拼呢?」這麼一問,總是會聽到常見的回覆:「為了家啊!」一位來信的讀者,回覆了一篇名為「中國人當然不生氣」的文章,而這一句「為了家啊」就是出於此篇回覆。

讀者回應,中國人是一個以家庭、家族為中心的社會體系,在我觀察這也與義大利文化相似,有興趣的可以研究一下兩個文化的異同。回歸正題,其中寫道「為了家」是個很管用的口號,「有了它可以做出一切『自我』、『利己』的事情而不會令人生氣」、「長大後占人便宜說是為了家計」、「如此冠冕堂皇,扣人心弦,誰曰不宜,誰會生氣?」...這幾句都源自於讀者的回覆,一邊讀我也一邊不禁認同,確實如此。

其實,為了家沒有錯,錯在自己為了自己的家,而自私自利去破壞整個社會,人人皆如此上下交征利,試想公共的服務、社會、環境、政策如何能眾志成城、齊心一力呢?如同真人改編的電影「美麗境界」中的John Nash所提出的「博弈論」,唯有在團體中的每個人皆做對自己,也同時對團體最佳化的選擇,才會使得整體效益極大化,也是其該理論的核心價值:「每個人的次佳解才會是整體的最佳解。」

而這種「為了家」的社會觀念早已深植中華文化,中化文化我總視之博大精深,但從古至今被一代一代有心的當權者用以作為政治操弄的口號和旗幟,而致使被誤解誤用,破壞了優良的傳統精隨。這麼一個「為了家」衍生出的問題,身為寶島上的一份子,從不論文化層面、社會科學層面、經濟層面或者日常生活間的舉手投足去剖析,我們都應去正視,施以理性的邏輯去客觀推論,日復一日,期望能透過各界人士的知覺和努力,使台灣逐漸變得更好,讓後世子孫仍有夢想明日曙光的期待和勇氣。

龍應台在其中一個章節的段落寫道:「一個滿足現狀的民族不可進步,但是要對現狀不滿,一個人必須先有所關心,用心觀察,觀察之後做判斷,判斷之後付諸行動。關心可以是感性的,只是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的一份愛,但是空有感情無濟於事,它必須有冷靜的理性的支持,判斷與行動需要堅強的理性。」

總結

綜整以上,我將「野火集」中龍應台與各界讀者彼此交流蹦出的火花,放置在我們所處的時代,穿越三十年的歷史,為新的一代重新燃起火苗。循序以「教育」、「環境」、「文化」三者作為引流的媒介,將書中的各種觀點與現象,在經過自身的詮釋後,重新予以描繪。希望各位有機會一能藤一部份的時間,專注地欣賞這把野火翻騰幻化的姿態,靜下心來與之對話。不久,野火也將因你而燃燒得更廣更遠,更深更迷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九零 的頭像
    九零

    舊時一隅

    九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