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章作者為我的表妹Jolin,《乍見柏林》是她近期前往德國柏林讀書的所見所想,我覺得她的文章非常值得與各位分享,故以《舊時一隅》代為公開。

 

--八月柏林--

溫煦的暖陽輕灑自由的微風,那風兒循著小河輕挑沿岸的青枝,隨著自在飛舞的柳葉,是人們的閒適輕笑與生活哲學。

 

這,是我的柏林日常。

 

台北與柏林,同身為首都,卻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在我身處的十字山區,是個兼具多元文化、清幽寧靜卻同時繁榮狂野的自由城鎮。

 

6388.jpg

 

 

柏林
柏林的多元是,每個人都是獨立又特別的自己,男生可以穿迷你牛仔短褲、或是女生剃男生頭都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同性戀可以在任何地方自由表現他們的性向,不同的民族在街上用語言替柏林增添豐富的層次,而其乃源自於深植人心的尊重與包容。

 

謝謝在路上跟我打招呼的”德國人”們,一聲哈囉,這是啟動我另一種感官的開關。

 

而柏林的清幽,是發自人們的內心的,對於生活品質的堅持,或許來自適居的夏日氣候、或許來自日耳曼民族的性格,這種不疾不徐的生活步調讓繁榮的市區或廣場仍保留一種清閒的氛圍。

 

最後,柏林的自由狂野,表現在尋常的街巷角落,真正流露出是城市氣息的,往往是最不起眼卻處處可見的牆壁與道路。我們家大門就是一例,傳統歐式建築住宅在狂野噴漆的裝飾下卻不顯得突兀礙眼,相反的,他營造出一種奔放的自由意識。有部分道路仍保留古代方型石塊,而當夜店坐落於這些傳統街道時所形成的強烈對比,是我認為一幅毫無違和感並且很美的絢麗蟲洞。

 

6378.jpg

6377.jpg

6374.jpg

6379.jpg

 

不一樣的教育

歐洲與亞洲,隔著的不只是那一座座的高山或海洋,更多的是歷史地理人文所帶來在觀念、文化與習慣上的差異,從教育制度到民族特質,天天都帶給我一場又一場的震撼教育。

 

來到柏林的這兩周,我放慢腳步欣賞、傾聽、感受我身處的環境,有時那種文化與歷史背景帶來的差異,是會令人全身起雞皮疙瘩的。再造訪幾處柏林熱門景點是尤其有感,德國人對於歷史的正視與尊重從猶太屠殺紀念碑、安妮博物館等等可見一斑。那種面對錯誤時正向卻不自卑態度是十分可敬可畏的。

 

在眾多驚人的發現中,首先,從學校制度與風格談起,尊重學生想法與鼓勵學生思考是我認為最大的相異點。

 

許多課程的首堂課都是老師和學生說明他們對於這門課的想法與初步的課程規劃,學生可以提出修正的方向或自由表達對於課程的意見,因為這些想法映照出的是對於學習的渴望,所以老師是尊重與樂見的。甚至有許多門課是老師上台說明,然後學生可以自由挑老師與學習領域。而從校規看時,也可見大人們是將青少年視為獨立個體的,德國的下課時間是可以到校外買東西、閒逛或是欣賞風景的,就連上課時位子都不是固定的,班上的桌椅節節變動,依據不同老師的課程進行方式時而分組討論,時而排成馬蹄形方便分享想法。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歷史與英文課。這周的主題是中國與台灣的關係,老師讓同學分自由分成兩組進行兩岸是否合併的辯論活動,經過討論與辯論學習用不同角度看待這個議題。少了統一的課綱,在華德福的教育制度中,老師擁有更多的自由因材施教,朝向”教育出會思考的學生”的方向努力。英文課的進行方式也是讓我大開眼界,首先我們分組寫下對於”美國夢”的單詞,下堂課一起讀一篇美國高中生對於自己國家的詮釋,不分析文法或講解單字,老師教學生找出作者的寫作習慣與觀點。雖然才上學一周,而且常常中午就回家,但我看到的、學習到的是我從不曾體會過的。

6362.jpg

6364.jpg

6365.jpg

 

不一樣的生活

第二點是生活的習慣,住在寄宿家庭讓我很快的學習當地的風俗民情與民族特質。

 

與其說我在學習當個德國人,不如說當柏林人來的精確。在柏林的當地家庭中,深刻體會他們愛熱愛自由卻遵守規則的性情,而在這種程度規範下的自由,是我所嚮往的。生活習慣來說,我喜歡在柏林市區騎腳踏的習慣,也許是公共交通和駕照都太貴了,悠閒地騎腳踏車是隨處可見的景象,而且自行車道路的規劃相當完善。

 

另外,由於夏天日照時間相當長,很多人習慣晚餐坐在公園的草地上看著孩子遊戲同時享受晚餐,店家通常也會在建築外搭建戶外的用餐區,而珍惜夏天又愛享受陽光的歐洲人們,也很理所當然的選擇陽光下的座位。家庭內最令我驚訝的部分是教育,家長花很多時間陪孩子玩遊戲或到外面的公園玩,重視玩遊戲的程度,由隨處可見的公園與綠意盎然的城市造景清晰可見。

 

小小孩有機會可以嘗試任何他們好奇的事物,快摔倒時沒人會伸手、快把東西打翻時沒人會多看一眼、想要完成跟他們年齡身高不符的任務時沒人阻止、不想吃飯時也不會有人硬是要餵他們,除非他們提出要求或是為自己的權力說話,不然大家就是當沒事繼續生活著。

 

民族特性來說的話,柏林可不是傳統的德國印象,一板一眼與冷酷並不是這裡的生活態度,是種只存在政府機關與公營辦事處的習慣。但以學校來說,除了在開學前就見過的同學之外,其他人給我的第一印象其實並不是熱情如火的好奇寶寶,但經過一周的相處,發現他們不像我初想時的冷淡,也許是因為從來沒分過班,不太有機會見到新的人,尤其還是來自遙遠亞洲的大姊姊,所以需要點時間熟悉。

 

其中我認為我進步最多的就是抬槓的能力,以往的我挺排斥一直認識人的,以前總認為那些在初見時就能熱絡聊天的人很做作又虛假,但現在居然有點佩服了。這兩周我認識了來自以色列、敘利亞、墨西哥、多國混血兒還有很多德國人,真的是個練習介紹自己和找各種話題的好機會。希望在未來的一年中,可以跨出社交障礙,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並好好地融入這個神秘的城市—柏林。

 

6367.jpg

6370.jpg

6384.jpg

6376.jpg

6386.jpg

 

最後
這幾周,我抱著謙虛與感恩的心情感受柏林,像張白紙般任由我的感官們記錄下各種美好與經驗。真的很幸運能到十字山區的華德福學校以及維根家庭,初踏異處就遇到很多很多友善的朋友們與家人。對於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在秉持著包容理解的心去看待時,我認為所謂的文化衝擊會轉變成一種生活態度的多元化與思考模式的拓展。

Jol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九零 的頭像
    九零

    舊時一隅

    九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