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續五峰~

禮拜四(2018.07.24)的今早會啟程前往新竹市區全然是因為「有事要跟城隍爺請示」。本來並不打算今日動身,但剛好起了個大早,想一下好像今早最適合去問個問題,於是輕裝一背就與女友妙妙騎著NSR往西濱方向而去。

平日清晨的七點多在西濱公路的慢車道是幾近無人的,加上南下方向的車道恰好被高架路段所遮蔽,沿路多半沁涼快意,很快地就由南寮漁港前的那條縣道122長驅進入新竹市區,幾番轉折來到了今日的第一站—新竹市東區的城隍廟。

類似遊記故事歡迎參考【摩旅】清泉尋夢一日遊 : 三毛夢屋(2017.11.17)

IMG20180719111605.jpg

今日,重生後的Nsr又再次與張學良園區內的故居合照。

IMG20171105111651_M.jpg

對比去年十一月「赤兔馬」尚未粉身碎骨前曾經的英姿煥發。

新竹城隍廟

在跟城隍爺請願前,感應到五臟廟似乎得先香火鼎盛一番,我倆就隨意挑到一間頗負盛名、又以「香菇雞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翁記滷肉飯」啦!

不過今天算是特別的一天,因為平時這家小店凌晨三四點即開賣,通常六七點就已經被早些時候大排長龍的早鳥們一掃而空。八點初的當下,我們居然依舊有位坐有飯吃,親切的老闆娘說是今天剛好生意差,才會如此天時地利人和讓我們在毫無壓力的環境中飽餐一頓。

一大一小的招牌滷肉飯、一碗蘿蔔排骨與一碗金針排骨依序迅速上桌。香噴油膩的滷肉澆淋在略微拱起的白米飯上,邊陲掛上一顆緊實的滷蛋,就這麼經典的一碗滷肉飯可說是遠近馳名。至於一旁的蘿蔔和金針排骨湯則將排骨的精隨「入湯三分」,再個別輔以我最愛的金針及加碼點的蘿蔔作為主角去各展其色、各顯其味,喝起來不是清爽的一陣,而是有一種獨特的肉湯風味被潑灑在口舌之間,食前令人垂涎,食後令人流連。

餐後,拜完城隍爺,本想騎車回中壢。但九點烈日當頭,那可不能貿然走上濱海大道,肯定不一會兒立馬曬成魚乾。於是,臨時起意,既然走了122線,不如一線到底直達122的終點—土場,「土場」在哪呢?就是那個我相當熟悉、大約在新竹五峰鄉清泉部落一帶的「張學良文化園區」囉!

IMG20180719081757.jpg

一大一小的招牌滷肉飯、一碗蘿蔔排骨(中)與一碗金針排骨(最右)。

南清公路(縣道122)

起源於新竹縣的南寮漁港,大約終至縣內的五峰鄉清泉部落一帶。此條公路由西部濱海直入新竹市區的核心地帶,鄰近新竹車站與城隍廟,繼續東行則經逢清華、交通大學以及新竹科學園區。接著進入竹東市區直至與台三線的十字路口,之後便一路闢進山中的各個部落,最後抵達我們的終點「清泉」。

整段122線除了鄰近新竹市區一帶是比較寬敞的雙向四線道外,其餘濱海地區以及竹東到山上的路段多半都是一般的雙向二縣道,車流量以平日而言算是可接受的正常範圍。天氣方面,夏季九點過後的122線是相當燥熱的,請盡量提早上路才可能進入山區稍稍避暑,而該陣子在山內僅會有些許的雲霧蔽日,所以時而陰涼、時而烈日當頭,雖然不至於有夏季合歡山16度左右的涼爽,但起碼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避暑景點了。

行車紀錄_122新竹市區.jpg

新竹市區內的122線多半為雙向四線道,算是寬敞便行。

行車紀錄_122竹東市區.jpg

122線的竹東一帶則變為雙向道,而且路邊常有攤販或機車,路寬較小,路況較壅塞,行經此段要比較謹慎。

行車紀錄_122 往清泉之一.jpg

一路直上的南清公路,沿途多半是比較狹隘的路段。但如果仔細觀察,仍然可以發現許多路段眺望出去的一片風情都會帶給我們那份對山林的悸動。

行車紀錄_122 往清泉之二_部落區.jpg

越往山區也會有許多的部落臨於一旁,會有經常性施工與民眾活動,務必小心慢行。

清泉

清泉部落所在的村落是「桃山村」,這次已經算是第三度來訪了,但別於以往,本趟幾乎走完了該部落大部分的地景與步道,包括「張學良文化園區」、「三毛夢屋」、「原住民族館」、「頭目廣場」、「一號二號與清泉吊橋」以及「清泉瀑布」…等,在清泉的一景一物其實都不算大,步道也都不算長,頂多幾百公尺而已。但在此處曾經於不同時空交會的故事卻是無比耐人尋味,而女友妙妙同樣是那個可以一起讀懂這片山林的有心人,也才因此臨時選擇了這對我而言意義深遠的聚落作為今日隨興隨遊的目的地。

張學良文化園區

人稱「張少帥」的張學良一生的事蹟,尤其是有關西安事變以及其三十六歲後在清泉或移交他處的幽禁歲月都一筆一畫、一字一幅地還原在這重建後的「張學良文化園區」。此區腹地並不大,但深蘊在這裏的歷史事件卻長遠地影響了兩岸三地如今的風貌。然而,此時此刻,引我再訪的依舊是少帥與其第二個配偶趙一荻之間相依相伴、鶼鰈情深的愛情故事。

妙妙,是個讀得懂我,也能感受那份簡單兩人生活的女人。她的心能夠明瞭眼前的所見所敘,我倆也就沿著館內的動線仔細地在文字、圖像與保留的遺物間來回,慢慢在少帥與趙氏的清泉記憶裏尋尋覓覓悠悠回回…。

IMG20180719111612.jpg

脫胎換骨的Nsr依舊與故居一樣無違和感。

IMG20180719113808.jpg

妙妙與故居一隅。

IMG20180719114154.jpg

有時,妙妙相當享受入戲的氛圍。

IMG20180719115611.jpg

而我則在張學良園區的另一處銅像前獨照一張。

IMG20180719120925.jpg

由銅像區回望的故居更添了一筆詩意,曾經的「幽忘清居」岸然自處。

清泉步道&天主堂

在張氏故地回溯完兩人的往事後,先是走過了清泉大橋(車用道路)來到了文化園區對岸的「清泉步道」,整個步道並不長,僅約四百公尺便可連接到「清泉天主堂」。這個天主堂也是作家三毛幫當時的丁松青神父所譯的「清泉故事」中常常提及的地點,雖然當天此地相當無人清幽,但從書中跳躍至這個實境卻有著兩三分莫名的熟悉。

接著便從天主堂沿著下坡的石階小徑一步步下去,一旁皆是依著山勢而居部落民宅,由教會走捷徑而下回到了路面後,我們選擇踏上眼前最近的也是三毛最愛的「二號吊橋」。

IMG20180719122213.jpg

沿路而上,我們走在清泉步道。

IMG20180719123237.jpg

不久即可到達「清泉天主堂」。

二號吊橋&清泉吊橋

其實,「二號吊橋」介於離清泉部落最遠最外圍的「三號吊橋」以及一旁的「清泉吊橋」之間,這條橋本身比較狹窄和破爛斑駁,看得出有些年久失修的垂老百斑,不過在安全上是沒有疑慮的,也是有一種如清泉天主堂那般從書中隱約散發出的一種超現實感。

而走到對岸後,我們為了去接下來的頭目廣場覓食,又決定走清泉吊橋回來。清泉吊橋相對於二號吊橋的神秘與蒼老,則顯得相當眉清目秀,我們就決定在這條橋上徘徊一會。忙著拍照之餘,也留給自己欣賞清泉的「清泉」--上坪溪。頂上白陰的雲兒點佈,周圍扶梳著花草綠木,潺潺溪水澗流而過,略帶湍急的清澈泛著幾處白白水花,順著徐風的柔和輕撫臉龐,吹送著我倆在五峰的午夢…。

IMG20180719123747.jpg

乘載著三毛時光的二號吊橋。

IMG20180719124425.jpg

相較之下嶄新有活力的清泉吊橋。

IMG20180719124528.jpg

妙妙與清泉吊橋。

IMG20180719124825.jpg

我與清泉吊橋。

IMG20180719125017.jpg

由清泉吊橋上望出去的是白花噴濺、澗水長流的「上坪溪」。

頭目廣場&原住民族館

將近一點,走了一陣也飢腸轆轆了,我們終於在頭目廣場的「啞吡創意料理」前歇了腳。點了兩節竹香噴人的竹筒飯、一盤份量過人的高麗菜和正統油膩又道地的山豬肉上桌,並且還從另一攤選了一瓶冰鎮酸梅汁來沖洗一下炎炎夏日的暑氣。

飽餐一頓後,我們往一旁的原住民族館探了進去。一入門,左邊牆上就迎來一大張拼貼著五峰鄉一帶美景的壁貼,猶豫是否參訪之際,一位面帶微笑的解說員就親切地毛遂自薦可以為我們導覽,我們於是乎就跟著他詳細精闢的解說慢慢融入了本地泰雅與賽夏共存的原住民文化。

從族群的起源傳說與考證,帶到日常生活的耕作、狩獵還有盛大的歲時慶典,再延伸至泰雅族的紋面習俗及對祖靈信仰的的遵從。短短約莫二十分鐘內,導覽員洗鍊的口述已經將身為外來遊客的我們所必須知道的一切娓娓道出。還好此趟有緣至此,可真是收穫良多、不虛此行呀!相當推薦!

IMG20180719125310.jpg

頭目廣場一旁的「五峰清泉風景區全區導覽圖」可供參考。

IMG20180719125621.jpg

頭目廣場上的各式原住民風味攤。

IMG20180719125627.jpg

今日選擇的「啞吡創意料理」。

IMG20180719130113.jpg

兩節竹香噴人的竹筒飯、一盤份量過人的高麗菜和正統油膩又道地的山豬肉,最後配上炎夏必備、生津止渴的冰鎮烏梅。

IMG20180719135449.jpg

原住民族館古韻中帶點親和力。

IMG20180719135347.jpg

走入館內迎來的是五峰鄉的各處山景所拼湊而成的壁紙,「歡迎你來五峰玩」的一串字都再再讓人可以感受到那份親切。

IMG20180719135113.jpg

白牆上一襲織著紅色菱形圖騰的泰雅族長布作為襯底,一張張的畫隨之延伸展示。

IMG20180719135135.jpg

介紹泰雅族的歲時祭儀。

IMG20180719135247.jpg

妙妙又再度融入背景之中...。

清泉瀑布

在決定前往三毛夢屋之前,我們先是再經過二號吊橋去了一趟「清泉瀑布」。按照指示通往的途中,不難感受到該步道的「維護不易」。有一段可以說是碎落石的「溜滑梯」,看起來相當「沒有那麼安全」;另一段則是走道崩毀,人能過但是要小心;其餘路段則明顯透露這裏的「人跡罕至」。

平心而論,此地的人事地景都相當的袖珍,所謂的瀑布真的僅能說是「傾泉小瀉」,不過對於帶著心眼來走踏的我,一陣陣湍送來的習習沁風依舊吹進了我們的心坎。

IMG20180719141251.jpg

走過二號吊橋,往左繼續上行即是「清泉瀑布」,途中部分土石流的痕跡顯而易見。

IMG20180719141203.jpg

本以為越往裡面走會越趨偏僻,然而依舊有嶄新的標牌在旁指引。

IMG20180719141207.jpg

小型的一個觀瀑平台騰架於上。

IMG20180719141057.jpg

由平台一處往上游望去,溪流真的也不大。

IMG20180719141031.jpg

由平台往下望去,雖然只是傾泉小瀉,但這一帶仍有陣陣沁涼。

三毛夢屋

上次的「【摩旅】清泉尋夢一日遊: 三毛夢屋 (2017.11.5)」就是著重在介紹三毛的夢屋,而此次我就不多贅述周邊環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回顧一下。比較特別的是我們今天沒有遇到之前的屋主徐阿姨,反倒是有一位原住民的青年跟我們共度了一個下午。

因為妙妙是初次到此,我便帶她四處「導覽」一番。可惜的是,剛好有一大批蜂擁而至的「鄉親團」來朝聖,他們用我熟悉的閩南鄉音與那台灣本土老一輩常會不經意出現的歧見來隨口品頭論足我們眼前這位已故的傳奇作家,自是相當的煞風景。而且也對那位原住民青年些許的頤指氣使,讓本來周圍的襖熱悶溼更參入了幾分尷尬,一陣僵一陣喧鬧後,大班人走了,只留下喃喃自語的他在收拾著。

可能是我們選擇的「沉靜」和「尊重」吧。那位幫徐阿姨帶班的青年突然就拿了兩杯冰黑咖啡撥雲見日似的走了過來,說是要請我們,而早已揮汗如雨的我們也就點點頭地收下了。

約莫在三毛夢屋徘徊了一個鐘頭,不時與這位帥哥道三論四,不時讓自己放鬆望著妙妙在細細品味著三毛所譯、丁松青神父所著的「清泉故事」。不時也會還有其他旅人尋訪上來,但鑑於這位代班的青年似乎常常「不務正業」地幫自己尋找掩護,讓人摸不清到底這裡有沒有人當家。因此我也會適時地當起了「導覽員」,向遊客介紹三毛在此暫居三年的故事以及一部份的生平,而也就在一杯冰咖啡的啜飲與閒談中度過了愜意時光。(發現自己還算稱職的導覽員呢!當下心裏自個竊笑一番!)

IMG20180719142323.jpg

往三毛夢屋的指標。

IMG20180719142330.jpg

一路向上,妙妙依舊每到一處就展現一貫的活潑。

IMG20180719142539.jpg

看到此牌就到達囉,每人酌收20清潔費。

IMG20180719142824.jpg

三毛夢屋的戶外休息區,剛到達時是相當寧靜舒適的。

IMG20180719142926.jpg

一整列的二手以及新品三毛著作,從民國六十年代初版一刷到最新的典藏都有。

IMG20180719153546.jpg

三毛曾經的紅磚屋上頭寫著「三毛的家」。

IMG20180719143122.jpg

這一隅掛著三毛的舊時照片與「橄欖樹」。

IMG20180719143136.jpg

初次來訪的妙妙相當認真的研讀三毛的生平以及在此的一切。

IMG20180719150331.jpg

來自原住民青年熱情的冰咖啡,我在受寵若驚與燥熱中一口口啜飲著冰涼,相當舒適。

IMG20180719150503.jpg

妙妙又自主地玩了幾張照片...。

IMG20180719150555.jpg

木圍欄望出去的清泉山間。

IMG20180719152852.jpg

不時闔眼休息,不時端詳著輕遊在「清泉歲月」的妙妙。

IMG20180719155053.jpg

充電後,準備啟程啦!

往北埔老街:南清公路—五指山路—大坪路

下午三點半鐘,時間差不多了,我們決定再去一次前幾天旅遊的「北埔老街」來回味一下擂茶的滋味,但今天目的地不是上次的「茶米二十二」,而是選擇了別有特色的「民歌擂茶」。

而在這裡我想先分享一下路途騎乘的感受。

一般的路線會是走122線直到台三線後,在繼續走到北埔即可。但我們今天選擇了另一條會經過「北埔冷泉」的路線「南清公路—五指山路—大坪路」。

也就是從清泉部落回程的122線路上,我們在遇到「五指山路」的那個叉路口轉了上去,因為從這邊沿路陡升的上坡可以直達五指山登山口所在的「玉皇宮」,在尚未到玉皇宮的五指山路中段,就可以右轉往連續下坡的一條「大坪路」走,就會經過「北埔冷泉」最後接到「北埔老街」。

這條通往老街的路線相較於122線可以說是相對清幽,少了不少車流,尤其是砂石車。前段的五指山路是不斷攀升的上坡路段,很適合心臟小卻駕馭大動力車輛的騎士,所以在這一小段我騎著NSR是可以相當放心去順著心意收放油門的;而轉到一路下山的大坪路,則要注意路面的坑洞與斑駁,此段並不適合有太大的傾角,建議輕鬆漫遊的心態與節奏去享受會是最佳的模式。

北埔—民歌擂茶

四點四十分,我們抵達平日相當寧靜清閒的北埔老街上的「民歌擂茶」。

民歌擂茶的營業時間至晚間七點,加上門口寫著「老闆唱民歌」,更讓我們抱著能被老歌洗滌身心的期待,車子熄了火走了進去。

店內,一陣古意盎然襲面而來,直掛的茶詩錦集、橫梗的狂草題字與來自各地旅人的簽名全填滿在木頭柱子規矩成方的白牆上,柱子頂端都懸著木葫蘆,眼前兩列的大正方桌海派地穩坐於地,桌子的四個邊則各鄰著一張長凳。整個空間的陳佈是木頭與幾何矩形兩者交疊而成的雅緻。

點了兩杯茶與一顆大麻糬來小填一下肚子。一會,望見整個空間都錯落著各式樂器,對音樂情有獨鍾的女友自個兒上前與老闆請教他對樂器的見解。果不其然,本來看似沉靜的老闆眼裏馬上燃起了一股烈焰,於是他憑坐於一台古箏前,為我們彈奏一曲一曲膾炙人口的經典,當然我的「蒼海一聲笑」也被笑納至他悠然暢敘的彈指之間,我可是不亦樂乎到一個忘我的境界呢!

在一個有格調有文化底蘊的老店,聽著一位道地客家音樂人彈奏著時代的瑰寶,隨著一首首的起承轉合,慢慢地我們也來到了今天這趟南清公路之旅的尾聲了。與老闆一番道別後,我們便踏上了回家的路。

台三線傍晚的歸途,伴著車輛徐徐向前,滾滾而來的回憶中卻是檀香中的魯肉飯、湛藍的潺潺溪水以及不絕於耳的古箏老調。在回家的途中,滿溢著幸福的記憶。

IMG20180719164621.jpg

民歌擂茶店面。

IMG20180719165019.jpg

內部空間相當古樸。

IMG20180719172657.jpg

牆上懸掛著許多國畫或書法,牆面則被來自各地旅人的簽名所填滿。

IMG20180719165728.jpg

兩杯擂茶與一大碗客家麻糬。

IMG20180719170105.jpg

客家麻糬是要用筷子分割成各個小塊才入口的唷。

老闆以古箏彈奏著「菊花台」

更多此次的行車紀錄以及民歌擂茶的演奏歡迎點擊進入Youtube播放清單2018.7.19【摩旅】緣續五峰

2018.8.19 PM7:53

九零

 

 

 

arrow
arrow

    九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